...........只是有感而發。
阿寶學鋼琴、大提琴之後,我少不了聽人家評論:
『這麼小就學,太辛苦了吧?』如果認真練習,當然辛苦,世界上有甚麼不辛苦? 難道念書辛苦,我們就不念了? 做家事辛苦,我們就不做了? 賺錢辛苦,我們就不賺了? .....說辛苦也不對,不要認真練習,不就不辛苦了?
『學太多了吧? 孩子小時候就是要有快樂的童年啊! 』.....可是甚麼才是快樂的童年呢? 一日一日的光陰過去,最後發現自己完全不記得自己小時候做了甚麼.....這樣算是有童年嗎? 我也希望阿寶去爬樹、去山上跑、去用樹枝象皮筋和石頭做彈弓到處玩 (這些我自己都很喜歡,但我其實更喜歡的是小時候上的作文課、紙黏土、美勞),但我們要考量的是【有這個環境嗎?】【孩子自己願意嗎?】當孩子玩黏土的時候無論有沒有老師、他都只想把黏土捏成小碎片,沒有進一步塑型的慾望,畫畫根本畫不久,寧可看數學乘法翻翻書,你覺得甚麼對他來說才是快樂呢?
『阿寶好厲害,音樂天才』我知道是客氣話,如果真的是天才,我根本不用理他,給他一些合適的樂器,他自己就可以作曲、演奏去了......
『趁小學習比較好,小時候功課不多比較有時間』其實並不會比較有時間,主要是媽媽下班太晚,阿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一直玩一直玩,回家時間真的不多
『阿寶以後要走音樂嗎? 很辛苦喔』是啊我知道很辛苦,甚麼都很辛苦,但重點是阿寶真的沒有要走這條路,除非他長大以後自己堅持........
『一次學兩種樂器,上小學以後要不要停掉一種? 會太忙吧』我也覺得對阿寶也許會有點太忙,要不要停掉就看他自己的意思,但至少有一種樂器應該要持續練習下去。國小低年級的功課比起樂器簡單太多,阿寶的困難不在於樂器、樂理、功課上,他的問題在於時間管理,光是爬上鋼琴到開始彈,大概要花20分鐘(拿譜-->不小心翻到其他的譜-->興致盎然開始一直看,忘記自己正準備練鋼琴-->看完了,再拿別的譜-->最後準備好了以後,開始調節拍器--->噢,節拍器/調音器實在太有趣了,不知不覺又花了一段時間-->好吧,現在可以開始練習了,可是我已經忙了20分鐘,有點累了.........) 就算不學樂器,他做別的事情也會是一樣的pattern,最後都會統一變成【每天都好累好忙沒時間】,因為都在瞎忙。沒錯他是有興趣,想學,只是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了,學習取捨也是一種學習......有這麼多吸引你的事情,但是每天時間就那麼一點,該怎麼辦呢?
『阿寶那麼皮,老師要嚴格一點』但我不這樣覺得,阿寶的自我主張很強烈,他只是個性比較溫柔,不會強烈表達出來,但他就是堅持、堅持、不聽你勸告。嚴厲的老師最後就會導致孩子根本不願意跟老師學習,阿笛很簡單,他是吃軟不吃硬,阿寶比較難,他需要軟硬兼施(或者乾脆放養,放棄培養他,讓他自己長,反正講了也沒有用,嘴巴說好,行動卻相反)......我因為是阿寶的媽媽,而且正好現在還在親子依附性高的時候,所以我對他還有強制力,但很明顯,雖然他上鋼琴課的時候經常態度不佳,不聽老師說,但是老師說的他聽了只需要聽一次,就可以大致學會,比起我在家裡跟他奮戰半天有用多了。
『大提琴太大了吧? 小孩子還是從烏克麗麗或者小提琴開始比較好』但是你要一個懶到連拿兩包東西都嫌重的孩子好好拿著小提琴,我覺得更是天方夜譚,也許以後大一點我會丟一把二胡給他玩(一樣可以坐著,而且更輕巧好攜帶),但現在我想大提琴反而對他來說比較合適,1/8琴很小,小到回高雄阿罵家的時候還被表姐們以為他拉的是小提琴。烏克麗麗.....嗯,我個人覺得不太需要系統性學習,當然也有他的學問在,但是並沒有那麼難......重點是pick一定會一天到晚丟掉,我又不太想讓孩子用指甲,重點是我覺得用弓的訓練對阿寶來說比較有幫助(協調性/肌肉控制)。